新闻资讯News Center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 » 新闻资讯 » 企业动态

水性环氧自流平施工五大误区大揭秘,必看!

发布者:无锡筑地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5-04-23 点击次数:13 关闭

水性环氧自流平施工领域,存在着诸多常见误区,这些误区若不及时纠正,极易对施工质量造成不良影响。接下来,我们将深入剖析五大常见误区,并为大家提供相应的破解之道。

许多施工人员认为材料混合时间越长,就越能保证施工效果,实则不然。从化学反应原理来看,水性环氧自流平材料的混合搅拌有着严格的时长要求。过度搅拌会破坏材料的分子结构,影响其性能发挥,甚至导致材料过早固化或出现分离现象。一般来说,将主剂和固化剂按比例混合后,持续均匀搅拌3 - 5分钟即可达到最佳反应状态,此时材料的流动性、粘结性等性能指标处于最优水平,能够确保施工过程中的顺畅流淌与平整度。

部分施工者为了图省事,常常简化基层处理流程,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。基层的湿度检测至关重要,若基层含水量过高,水分会在后续施工过程中挥发,形成气泡,导致自流平面层出现空鼓、起皮等问题。因此,在施工前必须使用专业仪器检测基层湿度,确保其符合施工要求。同时,对于基层存在的裂缝,不能掉以轻心,需及时进行修补。小裂缝可采用专用填缝剂填充,较大裂缝则需先开槽处理后再填补,以保证基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,为自流平施工提供坚实基础。

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自流平厚度越厚,耐磨性能就越好,这其实是对材料力学性能的误解。根据力学数据,当水性环氧自流平厚度达到一定程度后,其耐磨性提升并不显著,反而过厚的涂层会增加材料成本和施工难度,还可能导致干燥不均匀、内应力增大等问题,进而引发开裂。一般而言,在常规使用场景下,2 - 5毫米的厚度就能满足耐磨要求,既能保证地面的美观与实用性,又能合理控制成本。
有些施工团队为了赶进度,在低温环境下强行施工,这种做法隐藏着巨大风险。低温会使水性环氧自流平材料的固化速度变慢,粘度增加,流动性降低,难以实现自然流平,最终导致表面不平整、光泽度差等问题。同时,低温还可能影响材料的固化反应程度,使涂层的硬度、强度等性能指标下降,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。因此,施工时应遵循温湿度阈值预警机制,确保环境温度在5 - 35℃之间,最佳温度为15 - 30℃,相对湿度也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,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质量。

在日常施工中,忽视养护环节的现象较为普遍。实际上,养护对于水性环氧自流平地坪的性能提升和质量稳定起着关键作用。正确的养护方法应在施工完成后建立72小时分阶段养护标准体系。初始阶段,应保持施工现场的封闭,避免人员走动和物体碾压,防止表面留下痕迹。随着时间推移,逐渐增加通风量,但要避免强风直吹,以免加速水分蒸发过快而产生裂纹。在养护期间,还需定期检查地面状况,如发现微小缺陷,应及时修补。
水性环氧自流平施工工艺中的这些常见误区不容忽视。只有深入了解并遵循科学规范的施工流程和技术要求,才能有效避免误区,实现高质量的施工目标。